首页 > 快讯  >  正文
过敏宝宝如何顺利喂养?关注肠道微生态主动管理过敏
2023-07-12 09:04:42 来源: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

“以前我们讲良药苦口,现在我们要考虑良药适口了。对牛奶蛋白过敏的宝宝,如果不能及时饮食干预、顺利吃下适合他们的特殊配方粉,将会影响到生长发育,甚至增加以后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。”7月8日是世界过敏性疾病日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楼金玕教授提到,针对婴幼儿牛奶蛋白过敏,除了相关企业可以提供专业的产品,使得婴幼儿过敏的宝宝顺利找到合适的饮食替代,作为家长也要能接受牛奶蛋白过敏的“标准”诊断,同时选择孩子能吃的合适配方粉。

据楼金玕教授介绍,在7月7日举行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2023年世界过敏日公益科普活动现场,咨询比较多的问题就是,对于这些已经明确了食物过敏的孩子,怎么才能让孩子顺利吃上特殊配方粉。“食物过敏的孩子在饮食管理上,不仅保证症状及时缓解,同时满足成长发育的需求,需要家长和企业一起努力。”


(资料图片)

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主任楼金玕教授

婴幼儿食物过敏人群增大,鸡蛋和牛奶是常见过敏原

“近年因食物过敏来就诊的婴幼儿在不断增多。”楼金玕教授介绍,在他的门诊,一上午大概30个患儿就诊,约20%是过敏相关疾病。一则,随着卫生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,患病率确实在逐年增加;二则,得益于医护人员积极的科普宣教,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食物过敏性疾病。”

牛奶蛋白过敏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过敏食物之一,绝大多数小朋友发病是在一周岁以内,尤其是三个月时最容易出现。当婴幼儿在喂养过程中出现便血、皮疹、吐奶、腹泻、等症状时,就需要尽快就诊,判断是否存在食物过敏可能。“可对于一岁以内的宝宝来说,牛奶和鸡蛋是常见食物,如果不能及时的诊断及干预,将会影响到其生长发育,甚至增加日后患过敏性疾病的风险。”

浙大儿院消化内科2023年世界过敏日公益科普活动现场,楼金玕教授正在解答。医院供图

诊断有金标准,规范化诊断避免误诊、漏诊

“牛奶蛋白过敏多数属于迟发性过敏,且临床症状没有特异性,这也为诊断带来了不少困难。”楼金玕教授介绍,目前在临床中对于婴幼儿过敏仍存在误诊、漏诊的情况,这对患儿的生长发育会有一定的影响。

中国权威专家共识推荐,诊断食物过敏的金标准是“食物回避2周-4周+口服激发试验”。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,母亲的饮食需要回避致敏食物。对于混合喂养或配方奶粉喂养的宝宝,需要使用氨基酸配方奶粉替代喂养进行饮食回避。氨基酸配方奶粉是以游离氨基酸来替代大分子蛋白质,可以做到100%无致敏性,帮助精准快速诊断食物过敏。

部分家长及临床医生会单纯凭借宝宝的症状、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食物过敏诊断,而并非“金标准”,因此会造成误诊、漏诊。因此,食物过敏的诊疗亟待规范化。楼金玕教授提及,还就需要我们在诊疗同质化上作出更多努力,才能有效避免一些患儿因去了不同的医院,看了不同的医生,最后出现误诊、漏诊的情况发生。

食物过敏管理新思路,从回避过敏原到肠道微生态主动管理过敏

“一般两三周岁,绝大多数患儿就可以脱敏了。”楼金玕教授介绍,在确诊食物过敏后,宝宝需要持续回避致敏食物至少6个月,或至9月~12月龄。使用无敏氨基酸配方喂养6个月,有助于顺利渡过因免疫记忆形成的“高致敏期”,防止症状反复和病程延长,再遵医嘱循序渐进地降阶转至深度水解配方粉喂养。

而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宝宝(1岁以下及1岁以上),他们的营养需求不同,因此建议使用专为该年龄段的设计的无敏/低敏配方粉,以满足不同年龄段宝宝的营养需求。

“近年来,食物过敏的管理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进步。在完全回避过敏原的同时,通过肠道微生态疗法干预过敏患儿过敏,逐步成为食物过敏管理的新思路。”楼金玕教授介绍,通过研究发现,肠道微生态失衡是导致婴幼儿食物过敏的重要因素之一,为食物过敏宝宝补充益生元和益生菌,能够改善肠道菌群,调节机体免疫力,助力“敏宝”获得免疫耐受,加快远离过敏。

据了解,在婴幼儿过敏诊疗上,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不仅加大了科普宣教的力度,还成立专病门诊、加强多学科联合诊疗。本次活动,联合了消化科、皮肤科、临床营养科和呼吸科专家共同参与。楼金玕教授表示,婴幼儿过敏性疾病的症状往往涉及多个学科,就诊时患儿常常分布在不同的科室,多学科联合及规范食物过敏的诊疗非常有必要。

责编:王卓

标签:

精彩放送